華裔老人因在紐約亂穿馬路被警察開具傳票,在此過程中頭部受傷。(資料圖)紐約個別華人時常當街晾曬內衣褲,滿街招展的“萬國旗”讓當地人愕然。(美國《世界日報》/李玥 攝)
  中新網12月25日電 題:入鄉須隨俗 盤點海外華人“囧” 事
  記者 陸春艷
  《莊子·山木》有雲:“入其俗,從其令。”回望即將逝去的2014,海外華人因“入鄉”未能“隨俗”而鬧出的笑話頻現報端,發笑之餘更引人深思。
  信息理解、法律政策、民族個性、思維方式等差異,致使海外華人與主流社會雖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之下,卻又處於不同文化語境之中。忍俊不禁的糗事,無心之失的冒犯,甚至有意為之的抗爭,描摹著2014海外華人在文化衝突中努力融入的“囧”狀。
  笑料頻出 “囧”境中謀求融入主流
  Cherry(處女膜)、Jolly Wang(開心的“小弟弟”)、Tory(保守黨)、Eating……“中國人起過那些在中國以外很少用的奇葩英文名”這則新聞,盤點了華人在美國鬧出笑話的英文名,同時也揭示了中美文化的差異與碰撞。
  隨著華人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全球各地,類似碰撞日益頻繁。華人因對當地主流社會與中國傳統文化差異的認知不足,在融入過程中往往笑料頻出,身陷“囧”境。
  居住在美國亞凱迪亞高檔小區的蔡先生與太太最喜歡“飯後百步走”,散步之餘尤其喜歡在漂亮房子前品頭論足一番。這一行為在國內也許無可厚非,但在美國,卻引發小區內白人鄰居的焦慮,最終擔心他們圖謀不軌而選擇報警。
  美國法律預設滿街都是窺視狂和孌童癖,所以重視從小培養孩子對隱私和身體暴露的敏感,以減少遭受傷害的幾率。這使得在中國街頭司空見慣的“開襠褲”在美國掀起風波,蒙特利公園市華人男童公共場所穿開襠褲暴露下體,遭美國人誤認為“虐童”報案。
  日本古來即有混浴風俗,不互相緊盯著瞅是約定俗成的默契。慕名而來的個別華人卻不知日本人習慣,經常忽視“目光管理”,兩眼直勾勾盯著異性客人的某個部位使人難堪。
  兩年前,英國曾有華人因陽臺晾曬女性內褲,被鄰居敲門詢問是否提供色情服務,連當地警察也“懷疑他們可能在從事色情活動”。今年,紐約布魯克林仍有個別華人時常當街晾曬內衣褲,滿街招展的“萬國旗”讓當地人愕然。
  墨守成規 觸法中不經意頻惹禍端
  入鄉一定要隨俗。上面盤點的新聞大多源於文化差異和不同理解,尚可尷尬地一笑而過。但如果華人忽視瞭解當地的民俗和法律,墨守成規地一味堅持自身觀念和行為方式,後果往往不僅是誤會那麼簡單,很可能不經意間觸犯法律而遭受處罰。
  警察要求靠邊停車時,在中國,駕駛員一般會主動呈上證件,但在美國,馬上從口袋里掏證件則會被認為要掏槍,只有雙手放在顯眼位置、按照警察指示行事才不會造成誤會。而開車轉彎和變線不打轉向燈、蛇形駕駛等在美國則屬於違法行為,不僅會吃罰單,情節嚴重時還會被抓去坐牢。
  華人“虎爸”、“虎媽”引發爭議不斷。歷來崇尚“子不教,父之過”的華人家庭,多奉行“棍棒教育”。然而,華人傳統“家教”到了美國卻遭遇“水土不服”,常被扣上“虐待兒童罪”的帽子。攜全家到洛杉磯旅游的華人趙先生,就因氣急當街打了5歲兒子一巴掌,被聞訊趕來的警察帶上手銬,他的兒子也被兒童福利局帶走。
  在亞洲,周日通常是消費最火、人氣最旺、商家不願錯過的大好時機。可是,這在大部分歐洲國家卻難以看到。基於保證工人休息時間及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等理由,希腊規定周日為法定假日,商店不得開門,然而一些華人卻“不信邪”。多位雅典僑區店主因無視政府規定堅持周日“做生意”,而遭到多個部門聯合查處。無獨有偶,西班牙一家華人百元店6月也因節日期間堅持營業被重罰3,000歐元。
  中國人速來提倡“嘴甜好辦事兒”。但在對職場性騷擾規定極為嚴格的美國,去年就曾經發生華裔“嘴太甜”而招來禍端的案例。一位華人移民因習慣以“美女”、“美眉”、“girls”稱呼女同事,被投訴性騷擾而遭裁員。
  華人“見義勇為”也遭遇“洋尷尬”,一名意大利華人見搶匪奮力反抗警察逮捕,隨手抄起路邊一根木棒抽打搶匪,幫助巡警制服歹徒。但這一“義舉”,卻以華人被扣押,並以故意毆打傷害他人罪提起公訴結束。東方社會意識中的“好心助人”與西方社會的法律衝突,讓人在大跌眼鏡之餘,更引發華人思考,“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?”
  入鄉隨俗 衝突中艱難尋求認同
  “入鄉隨俗,入境問禁。”全球化帶來的深度融合,使得不同族群間交往日益密切,同時,因傳統文化不盡相同,在社會交往中難免出現一些摩擦。海外華人在多元文化相互滲透的時代背景下,崇尚祖籍國文化雖然沒錯,但也不可忽視住在國的主流文化。
  有評論指出,全球化時代,海外華人是中華民族形象在海外展示的最佳窗口,更應註重自身形象及社會影響。然而,個別華人在海外公共場所大聲喧嘩、隨地吐痰、踐踏草坪、亂扔垃圾、排隊插隊等不文明現象,被媒體歸納為“中國式陋習”則讓人汗顏。
  從華人大媽在西班牙公園舞劍晨練惹誤會遭報警,到日本華人在網上曬女兒游泳照被批……面對溝通不暢、文化差異等實際問題,加之對當地法律和風土人情知之甚少,對許多華人而言,完全做到入鄉隨俗並非易事。
  正如美國聖蓋博市副市長卜君毅舉例所說,“華裔的男孩,在學校要變得很Cool,似乎相當不容易”。奧地利僑領錢發強也指出,文化上根深蒂固的區別,使得華人想完全融入比較艱難。
  華人入鄉隨俗程度需加深、個別華人公共意識待提升等問題需要直面,但同時不可否認,西方社會也的確存在一種王顧左右而言他的觀點與論調,樂於將華人置於“壞語感”之中。
  年初一位華裔老人在紐約闖紅燈橫穿馬路就被冠以“中國式過馬路”而登上美媒頭條。而實際情況是,紐約市亂穿馬路的行為比比皆是,絕非華人“專利”。
  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影響力日增,海外華人的言行舉止備受關註。在此背景下,不排除有些媒體惡意炒作的可能。但是,入鄉隨俗是尊重多數人的生活習慣與價值認同,並不是委曲求全,更不是放棄自身文明。如何拋棄“客居”心理,融入主流社會的同時增進相互間文化理解;如何入鄉隨俗減少溝通障礙,知法懂法守法,或許更值得海外華人反思。(完)  (原標題:入鄉須隨俗 盤點海外華人“囧” 事(圖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w18ewocz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